
在最近一场北京横扫山西的半决赛中,原帅的表现令人震惊。作为队内最高600万元年薪的球员,本该承担关键角色,但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堪称“灾难”。在生死战中,他仅靠罚球拿到1分,三场比赛累计只得10分,三分线投为零。这种水平,即便放在街头篮球场,恐怕都难以得到关注,更别说作为球队重要的领袖了。这一点,无疑反映出当前CBA联赛中部分高薪球员的尴尬境地。
然而,这种局面绝不能单纯归咎于原帅个人。在CBA体系中,类似的“顶薪”现象比比皆是。例如,福建队的黄毅超,场均只有1.3分,却依然稳坐“顶薪座位”;山东的陶汉林,签订顶薪后数据直线分;北京的范子铭,虽然拿着高额合同,但篮板抢夺还存在明显不足。这一系列例子充分说明,现今的CBA顶薪合同,更多依赖人脉与资历,而非真实的实力和贡献。
从常规赛来看,原帅曾是山西队的得分核心,但面对北京队多变的防守策略,他逐渐失去了出手空间。本质上,他不过是场上的工具人,一旦离开特定战术体系,能力便会骤然显现出来的“模样”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CBA的顶薪政策也在拖后腿。按照现行规则,每支球队必须用掉三个顶薪名额,否则即作废。但一些球队为了“养闲人”,硬是把顶薪发给没有太大贡献的球员。例如,山西队坚决给原帅支付巨额工资,而广厦队的胡金秋、孙铭徽这样的核心,也会分配给场均得分不足5分的球员如赵岩昊。
今年2月,CBA宣布将顶薪限额从600万降至400万,表面看似改革,但实际上变化微乎其微。已经签订四年的老牌明星,如胡明轩、周琦,仍旧按原有合同拿钱,没有受到影响。而真正像新生代球员徐杰这样具备潜力的年轻人,却因为合同偏低,收入远不及一些“名气大、资历深”的球员。外援方面,政策允许每场比赛外援上场7节,但实际上,球队通过囤积低价外援,狠狠压缩国内球员的出场时间和发展空间。一支队伍用30万美元签下一名平均20分的外援,价格却只有国内顶薪的一半,竟成为普遍现象,严重扭曲了薪资结构。
值得借鉴的是NBA的绩效工资制度。优秀球员能根据赛季表现获得奖励,比如胡金秋场均21.7分,理应获得丰富回报,而孙铭徽10.2次助攻,也完全匹配自己的付出。然而,许多顶薪球员的实际表现远未达到预期:福建的陈林坚两年仅出场10次却依然领满工资,辽宁的付豪获得高薪后,篮板意识变差。这种“打卡式”消费,不仅浪费公共资源,也影响联盟的整体竞技水平。
有消息称,篮协正计划引入“动态评估机制”,将球员的得分、防守等统计数据与工资挂钩。据我观察,如果某些顶薪球员连续两年数据排名垫底,就应当考虑扣除部分工资,将这些资金优先支持年轻球员的发展。这才是真正激励社会正能量的做法,也是提升联盟整体竞技水平的必要之举。
目前,CBA最大的尴尬在于:顶薪球员的场上表现远远落后于薪酬水平,而替补席上的年轻力量却缺乏机会。比如,张宁场均17.7分但工资不到200万元,而一些“混日子”的球员却依然拿高薪。这种“薪资倒挂”,比当年国足发海参的荒唐还要离谱。幸好,相关改革已在路上,一项重大措施是:从下赛季起,18岁有国际比赛经验的年轻球员可直接进入CBA联赛。这一政策将极大激励青训体系,也能逐步抑制那些“领高工资不干事”的现象。
归根到底,CBA的顶薪制度早就该打破“温情脉脉”的假象。体育竞技就是“成王败寇”,拿着天价合同就应该担当起责任,带领球队走向胜利。如果未来仍有场均只得一分的“顶薪”,不如直接改成“菜鸡互啄奖金”。这样不仅公平合理,还能为俱乐部节省资金,用于培养真正有潜力的年轻球员,从而推动整个联盟的健康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